Header Bg@1920x

高中生自主學習的黃金比例規劃

文/賴振民

我們都曾在高中數學學過黃金比例,它大約是1.618:1,希臘時代就有畢達哥拉斯學派、古希臘數學家歐多克索斯、歐幾里得撰寫《幾何原本 》等研究。中世紀後則有義大利數學家盧卡·帕喬利(Luca Pacioli,1445–1517)稱它為神聖比例,德國天文學家約翰內斯·克卜勒(Johannes Kepler,1571-1630)則稱神聖比例為黃金分割。

19世紀的近代「黃金分割」一詞才逐漸被引用,並在1875年出版的《大英百科全書》的第九版中,就曾出現在蘇利這一段話「黃金分割」,故黃金比例又稱黃金分割,在視覺比例上具有所謂的優越性,20世紀時,美國數學家巴爾(Mark Barr)則給它一個叫phi的名字:Φ。

而高中生三年的「自主學習」,其實就可以是一個黃金比例的規劃學習。讓有經驗的老師從高一開始導引學生探索,從天文到地理,從世界到校園;高二則是可以慢慢聚焦小專題,從細微的專案開始配合理論實做,如果是高中生的話理論可以多一點實作可以少一點;高三的話才是總整學習歷程的反思,檢討過去的學習和實作,也對於未來的發展提出想法。

高一的「導引」+高二的「專題」:高三的「總整」便可以是1.618:1,從實踐高中生自主學習的黃金比例規劃中,可以扎實的提煉出高中三年升學可用的學習歷程。

延伸閱讀:

青年學習歷程的煩惱

自主學習其實很簡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