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eader Bg@1920x

實驗教育救小校、地方創生救偏鄉

文/簡志峰

為什麼偏鄉總是留不住好老師?這個問題千絲萬縷,因為關連到教育政策、小校倒閉、缺少工作機會、家長低期待、低文化刺激。偏鄉學校和孩子有機會翻身嗎?還是注定成為被忽視的一群呢?

◆偏鄉學校缺老師,卻開不出正式教師缺

六月中在親子天下的一篇報導,國中面臨嚴峻的少子化,有過半的縣市不開缺,包括南投、彰化、雲林、屏東等偏鄉,連離島金馬澎也都不開缺,屏東甚至近五年都不開國中教師缺。

流浪教師滿街跑,然而卻看到很多偏鄉離島,每年代理老師都四招以上,卻沒有老師願意來,連江縣更有14招,依舊招不到老師。

偏鄉招不到老師的問題是開出的都是代理老師缺(一年一聘,今年結束不保證明年還有),而正式缺開不出來的原因是超額教師過多,意思是說學校因為少子化,可能面臨關閉,老師必須調到其他學校。

台灣的偏鄉政策一直以來都是問題重重,加上教師配置比例比照一般都市、不山不海學校無法列入偏鄉、還包括偏鄉教師加級過少、孩子的文化刺激與教育資源缺乏等問題。

◆日本怎麼解決偏鄉問題

相對於台灣偏鄉政策的亂象,日本將偏鄉當成特例在看,偏鄉原本就是弱勢,所以在教師待遇、學生照顧、學校經營方面都提供雙倍以上的資源。

就偏鄉定義上,日本採用點數制度,包括市中心距離、公車數量、郵局和醫院距離、便利商店數量等都可以列入點數制度,點數越多,教師加級就越多,最高可以補助教師25%的薪水。

就教師配置而言,日本採用的是學生人數越少,教師配置數額越高,且主要科目還能多申請教師名額。例如數學課可以有兩名教師,讓兩名教師共授分工,確保偏鄉孩子的進度與程度;另外難度較高的理科及技術類的術科也增加專門教師。偏鄉更編排更多的行政教師及人員,以分擔行政業務。

就制度面而言,偏鄉學校打破僵化學區制度,讓學區外的學生可以就讀,並導入創意和主題式教學,以得天獨厚的自然和生態吸引外地學生,打造實驗創意教學。

◆實驗學校吸引都市學生

日本的琵琶湖的面積是日月潭的80倍大,湖泊上的小島有一所沖島國小,學校推出混齡上課,讓學生可以進行「大手牽小手」的合作學習;這裡的老師都不是菜鳥,領25%的加級薪水,推出「勇渡琵琶湖」及「沖島大鼓」等傳統文化結合自然環境。

日本的離島學校,例如新潟縣粟島小學推出「留學制度」,包吃包住的月費不到台幣一萬元,發展各種運動競技課程,像是馬術、球類運動。吸引喜愛體制外學校和創新教學的家長,紛紛將孩子送到國內離島「留學」。

◆地方創生救部落

鄭漢文校長以第一名畢業校長培訓班,卻自願前往一個大家都不想去的蘭嶼,擔任極偏鄉學校校長,在這個沒有都市文明,當地小孩甚至拿龍蝦跟老師換蝦味先的地方,有著極度嚴重的隔代教養和人口外流的問題。

當地有九成是達悟族,鄭校長為了解決當地家庭教育問題,在學校圖書館成立「原愛布工坊」,讓原住民媽媽可以發展刺繡手工藝,又成立「原愛木工坊」,讓原住民爸爸用漂流木做家具,有了產品、有了收入,爸媽就回到小島上,孩子就有個正常的家庭了。

◆結語

如果台灣的偏鄉教育可以結合地方創生,將文化資本低落、家長對孩子低期待、甚至新住民、低薪、人口外流這些問題都納進來與教育做連結,讓偏鄉學校成為地方創生發展中心,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,設計都市不可能有的實驗教育與創新課程,吸引外來人口,加上地方創生發展鄉村經濟,偏鄉教育或許可以出現轉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