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在網路上常看到「串子」這個詞,到底串子意思是什麼呢?其實這是從對岸傳來的網路用語,在台灣也慢慢流行起來了。簡單來說,串子就是指那些專門在網路上挑撥離間、製造對立的人,他們會故意發表煽動性言論,讓不同立場的網友吵起來,自己躲在後面看戲。
這些串子的行為模式其實很有規律,通常會偽裝成某個群體的一員,然後用極端言論來激怒其他人。比如在政治討論區假裝是某陣營支持者,卻故意說些誇張到不行的話,讓大家以為那個陣營的人都這麼偏激。這種行為真的超級討厭,把好好的討論環境都搞壞了。
| 串子類型 | 常見手法 | 辨識技巧 |
|---|---|---|
| 政治串子 | 偽裝成敵對陣營發表極端言論 | 帳號新註冊、發文內容矛盾 |
| 遊戲串子 | 在公頻故意引戰罵隊友 | 重複同樣挑釁用語 |
| 追星串子 | 假裝粉絲去別家粉絲團鬧場 | 對偶像基本資訊都不清楚 |
要怎麼分辨誰是真正的網友,誰又是來亂的串子呢?其實有幾個小技巧。首先看帳號註冊時間,很多串子都是用新申請的免洗帳號。再來看發言內容,如果前後矛盾或突然變得很極端,那很可能就是串子。最重要的是,真正的討論會有理性的論述,而串子只會不斷重複挑釁的言論。
現在很多社群平台都有檢舉機制,遇到這種明顯來亂的串子,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直接檢舉加封鎖,不要跟他們吵起來,這正是他們最想看到的結果。記得保持冷靜,別讓這些無聊人士影響到自己的心情,網路世界還是很多正能量的內容值得我們關注。

最近在PTT、Dcard上常常看到「串子」這個詞,串子到底是什麼?台灣網友都在討論的網路用語其實源自中國,但現在已經在台灣網路圈流行起來了。簡單來說,串子就是指那些專門在網路上帶風向、挑撥離間的人,他們會刻意發表煽動性言論,讓網友們吵起來,自己卻在旁邊看戲。這種行為在台灣我們通常會說是「引戰」或「釣魚」,但串子更強調的是「有組織性」的操作,背後可能有特定目的。
串子的操作手法其實很有套路,他們最愛在熱門話題下面留言,特別是政治、社會議題這種容易引起對立的討論串。有時候你會看到一些帳號突然大量出現,發表很極端的言論,這些很可能就是串子在搞鬼。他們的目的就是要讓討論失焦,製造混亂,甚至影響輿論風向。
| 串子特徵 | 一般網友特徵 |
|---|---|
| 新註冊帳號 | 長期使用帳號 |
| 只針對特定議題發言 | 討論範圍較廣 |
| 言論極端且重複 | 發言較為多元 |
| 大量短時間發文 | 發文頻率正常 |
要辨認串子其實不難,除了看帳號註冊時間和發文紀錄外,也可以觀察他們的用語。很多串子會用中國用詞,像是「小粉紅」、「灣灣」這種台灣人不太會用的詞彙。而且他們的發言通常沒什麼邏輯,就是單純想激怒別人。最近在討論兩岸議題的時候特別容易遇到這種狀況,大家要小心別被帶風向了。
現在很多論壇的管理員也開始注意這個現象,會特別清查這類帳號。如果你發現有可疑的發言,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理會,直接檢舉。畢竟串子最希望的就是有人跟他們吵起來,這樣他們的目的就達到了。記住,在網路上保持理性思考很重要,不要輕易被這些刻意製造對立的言論影響。
為什麼PTT鄉民這麼愛用『串子』這個詞?這個問題其實跟PTT的文化演變有很大關係。『串子』原本是指那些到處亂入、故意引戰的帳號,但現在已經變成一個更廣泛的用法,甚至帶點親暱調侃的味道。PTT作為台灣最老的BBS站,這種用語的演變其實反映了網友們互動方式的改變。
早期PTT的『串子』真的就是來亂的,可能到處貼廢文或是故意激怒別人。但隨著時間過去,大家發現與其生氣,不如用幽默感來應對,所以『串子』這個詞也慢慢變得沒那麼負面。現在很多鄉民自稱或被叫『串子』時,反而有種「我就是來玩」的輕鬆感,甚至變成某種身份認同。
| 時期 | 『串子』的意義 | 鄉民反應 |
|---|---|---|
| 早期 | 惡意引戰、亂板 | 厭惡、檢舉 |
| 中期 | 故意搞笑、反串 | 開始會笑 |
| 現在 | 帶點幽默的互動 | 甚至自嘲 |
這種用語的轉變也跟PTT的匿名性有關。因為大家不知道你是誰,所以更容易用『串子』這種角色來試探別人的反應。有些人會用『串子』身份來講一些平常不敢講的話,或是測試某些話題的敏感度。久而久之,『串子』就變成PTT文化的一部分,甚至發展出各種流派,像是政治串、八卦串、廢文串等等。
另一個有趣的地方是,『串子』的用法也反映出台灣網路語言的創造力。從原本的負面詞彙,變成現在可以帶點親切感的稱呼,這種轉變不是刻意為之,而是網友們在長期互動中自然形成的。有時候看到推文裡有人說「你這個串子」,反而會讓人會心一笑,因為知道對方沒有惡意,只是一種PTT特有的交流方式。

串子最早是什麼時候開始在台灣流行的?這個問題其實跟台灣的夜市文化發展息息相關。根據老一輩攤販的說法,串燒這種吃法大概在1980年代末期開始出現在台灣夜市,當時主要是受日本居酒屋文化影響,但真正變成「串子」這種親民小吃,則是要到1990年代中期才慢慢普及開來。那時候夜市開始出現專門賣各種肉串、蔬菜串的小攤,價格便宜又方便拿在手上邊走邊吃,很快就成為年輕人逛夜市的必買零食。
說到串子在台灣的演變過程,其實很有意思。最早期的串子種類很單純,就是基本的豬肉串、雞肉串,後來才發展出各種創意口味。特別是2000年後,隨著台灣人越來越重視飲食多樣性,串子的變化也越來越多,從海鮮到水果都能拿來串,醬料也從單純的烤肉醬發展出泰式、韓式等異國風味。
下面這個表格簡單整理了串子在台灣的發展歷程:
| 時期 | 特色 | 流行種類 |
|---|---|---|
| 1980年代末 | 日式串燒引進 | 基本肉串(豬、雞) |
| 1990年代中 | 夜市普及化 | 加入蔬菜串、甜不辣串 |
| 2000年後 | 口味多元化 | 海鮮串、水果串、創意串燒 |
| 2010年後 | 精緻化與連鎖店興起 | 高級肉品串、主題串燒店 |
現在走在台灣夜市裡,幾乎每個角落都能看到串子攤位,而且競爭超激烈,攤販們為了吸引客人,不斷研發新口味。像是起司爆漿雞肉串、明太子醬烤魷魚這些創意串子,都是近十年才出現的。有些老字號攤位甚至傳承到第二代、第三代,把串子從路邊攤升級成有自己店面的小生意,見證了這項小吃在台灣的蓬勃發展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