還記得小時候玩的那個「東西南北恰北北打破玻璃你要賠」的摺紙遊戲嗎?這個簡單的紙玩具可是我們那個年代最流行的課間娛樂,隨便一張廢紙折一折就能玩上好久,而且每個地區的口令都不太一樣,超級有趣的啦!
說到這個遊戲的玩法,其實超簡單的,先折出一個東南西北的形狀,然後在裡面寫上各種搞笑的懲罰或獎勵。玩法大概像這樣:
| 步驟 | 動作 | 備註 |
|---|---|---|
| 1 | 把紙折成東南西北 | 記得小時候都叫它”恰北北” |
| 2 | 在內側寫上指令 | 像是”學豬叫”、”請吃糖”之類的 |
| 3 | 讓對方選方向和數字 | 通常會故意選到最糗的選項 |
| 4 | 打開對應格子執行指令 | 最經典的就是”打破玻璃你要賠” |
這個遊戲最讓人懷念的就是那些超有創意的口令啦!像我們班上最愛玩的就是「東西南北恰北北,打破玻璃你要賠,老師叫你呷玻璃」,每次玩到這句大家都會笑到不行。而且每個縣市的口令都不太一樣,有些地方會說「弄破玻雷叫哩賠」,聽起來就特別有親切感。
現在想想,這種簡單的紙遊戲真的比手機遊戲好玩多了,不僅可以跟同學互動,還能發揮創意想各種整人的點子。記得那時候最愛在裡面寫一些很瞎的指令,像是「學殭屍跳」、「對隔壁班大喊我愛你」之類的,玩到最後常常被老師沒收,但下次下課還是會繼續折新的來玩。

誰小時候玩過「東西南北恰北北」?原來這遊戲藏著童年秘密
還記得下課時間跟同學圍在一起玩「東西南北恰北北」的時光嗎?這個用紙摺成的簡易遊戲,可是承載了我們滿滿的童年回憶啊!只要一張紙、一支筆,就能變出各種搞笑指令,像是「學青蛙跳三下」或是「對隔壁同學扮鬼臉」,每次玩都笑得東倒西歪,連老師經過都忍不住偷看我們在鬧什麼。
其實這遊戲的玩法超級簡單,先摺出一個四角錐形的紙套,在八個三角形面上寫好指令。玩的時候要說「東三下、西五下」這類的數字密碼,最後翻開來看到什麼就要照做。最刺激的是裡面總會藏幾個「恰北北」的懲罰,像是「請全班吃糖果」這種讓人又愛又恨的選項!
| 遊戲部位 | 常見內容範例 | 小朋友最愛排名 |
|---|---|---|
| 東南西北四個面 | 東:請吃口香糖 / 西:模仿老師說話 | 第3名 |
| 內層指令 | 恰北北:幫全班擦黑板 / 幸運星:免作業 | 第1名 |
| 數字密碼 | 東3西2北5 / 南1東4 | 第2名 |
現在想想,這遊戲根本是社交神器啊!害羞的同學靠它破冰,調皮鬼用它來惡作劇,連班上最文靜的女生抽到「跳科目三」時都會紅著臉扭兩下。那些寫得歪七扭八的指令紙條,有些還被我們偷偷夾在課本裡當紀念,現在翻到都會笑出來。當年覺得只是打發時間的小遊戲,長大後才發現裡面藏著最純粹的快樂,沒有手機平板的年代,一張紙就能讓我們玩得這麼瘋。
何時開始流行「東西南北恰北北」?台灣人的共同回憶大解密
最近在網路上看到有人提起「東西南北恰北北」這個詞,突然勾起好多台灣人的童年回憶啊!這句順口溜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流行的呢?根據老一輩的記憶,這應該是民國70年代(1980年代)左右,在國小校園裡突然爆紅的遊戲口訣。那時候下課時間,總能看到小朋友圍在一起玩「東南西北」摺紙遊戲,邊玩邊喊這句口訣,現在想起來真的超懷念的啦!
這個遊戲的玩法其實很簡單,就是先摺出一個可以開合的紙玩具,外面寫上「東、西、南、北」四個方向,裡面則寫各種整人指令或獎勵。玩的時候要說「恰北北」來決定開合次數,最後看停在什麼指令上就要照做。當年最流行的內容大概是這樣的:
| 方位 | 常見指令內容 |
|---|---|
| 東 | 請學豬叫三聲 |
| 西 | 給對方搔癢10秒 |
| 南 | 獲得糖果一顆 |
| 北 | 當一天跟屁蟲 |
有趣的是,「恰北北」這個詞在台灣話裡本來是形容女生很兇的意思,但用在這個遊戲裡卻變成了一種可愛的咒語。有些老師當年還覺得這個詞不雅,禁止學生在學校玩呢!不過這反而讓小朋友更愛玩,甚至發展出各種變體版本,像是「東南西北蹦蹦跳」、「東南西北笑哈哈」之類的。
說到這個遊戲為什麼會紅,可能跟當時電視節目的帶動有關。記得那時候的《天天開心》、《彩虹街》等兒童節目,常常會教小朋友玩這種簡單的互動遊戲。放學回家邊看電視邊學,隔天到學校就立刻跟同學玩起來,這種單純的快樂現在想起來還是覺得很溫暖。而且這種不需要任何道具,只要一張紙就能玩的遊戲,對當時物資比較缺乏的年代來說,真的是很棒的娛樂方式呢!

什麼是「東西南北恰北北」?這句童謠背後的故事超有趣!這其實是台灣小朋友超愛唸的順口溜,但很多人不知道它背後藏著一段超可愛的歷史。這句看似無厘頭的童謠,其實是從日治時期流傳下來的台語唸謠演變而來的,經過幾代台灣小孩的創意改編,變成現在這個充滿在地味的版本。
說到這個童謠的演變過程,真的會讓人會心一笑。最早期的版本其實是用來教小朋友認識方向的,後來加入台灣人特有的幽默感,把「恰北北」(兇巴巴)這種台語形容詞加進去,讓整句話變得更有趣。現在的小朋友唸的時候還會搭配手勢,指著東西南北四個方向,最後比出「恰北北」的鬼臉,超級可愛!
| 時期 | 版本演變 | 特色說明 |
|---|---|---|
| 日治時期 | 東西南北方向歌 | 單純教學用途 |
| 1950年代 | 東西南北嘟嘟好 | 加入台語押韻 |
| 1980年代 | 東西南北恰北北 | 加入台灣人的幽默感 |
| 現代版本 | 搭配手勢動作 | 變成互動遊戲 |
這句童謠最有趣的地方在於它完美展現了台灣人把外來文化「本土化」的功力。原本嚴肅的方向教學,被台灣人加入生活化的用語後,變得親切又好記。現在很多幼兒園老師都會用這個童謠來帶活動,小朋友們一邊玩一邊就把東西南北的方向記起來了,完全不會覺得在死背課本。
你可能不知道,這句童謠在不同縣市還有微調的版本喔!像台中小朋友喜歡唸「東西南北嘟嘟好」,高雄版本則會加入「雄雄」(突然)這個詞。這些地方變體讓這句童謠更有生命力,也反映出台灣各地不同的語言習慣。下次聽到小朋友在唸的時候,不妨仔細聽聽看是哪個地方的版本!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