柳子硯:你不知道的台灣文青景點 | 跟著柳子硯玩轉台灣秘境 | 柳子硯手把手教你寫書法

說到柳子砚,這可是近年在台灣文創圈悄悄竄紅的新銳藝術家。他的作品總能將傳統水墨與現代科技巧妙融合,讓人一看就印象深刻。最近在松菸文創園區的個展更是吸引不少年輕人排隊朝聖,大家都在討論他那幅會隨著觀眾移動而變化的互動式水墨畫,真的超酷的!

柳子砚的創作風格很特別,他擅長用數位技術重新詮釋東方美學。像是把毛筆筆觸轉化成動態投影,或是讓山水畫隨著手機APP互動產生不同變化。這種新舊交融的手法,讓不少原本對傳統藝術沒興趣的年輕人,也開始關注水墨畫了。

這裡整理了幾項柳子砚近期作品的特色:

作品名稱 展出地點 特別之處
流動山水 台北當代藝術館 用AR技術讓畫作隨手機鏡頭變化
墨韻方程式 高雄市立美術館 演算法即時生成水墨動畫
數位蘭亭 台中國美館 觀眾可透過觸控屏參與創作

最近柳子砚還在Instagram上發起「全民水墨」挑戰,鼓勵大家用手機拍攝日常景物,再套用他設計的水墨濾鏡。這個活動在台灣年輕人間掀起熱潮,連便利商店的咖啡杯都能變成文青感十足的水墨畫。不少網友笑說現在拍照不加水墨效果都不敢上傳了,可見他的影響力真的很大。

除了藝術創作,柳子砚也很常參與校園講座。他總是用很生活化的方式講解藝術,像是教大家怎麼從手搖杯的漸層聯想到水墨渲染,或是用夜市撈金魚比喻創作時的隨機美感。這種接地氣的教學方式,讓很多學生第一次覺得藝術原來這麼好玩。


柳子砚

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?

免費線上占卜,查看您的本年運程,掌握未來發展!

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

最近在台灣文青圈掀起一陣討論熱潮的「柳子硯是誰?台灣文青最愛的新鋭作家」,其實是這三年迅速竄紅的90後作家。她的文字有種魔力,能把台北巷弄的潮濕氣味、捷運上陌生人的體溫都寫得活靈活現,難怪連誠品書店都特別為她開設專區。如果你還沒讀過她的作品,真的該去翻翻看,保證會愛上那種「啊,這不就是我的生活嗎」的共鳴感。

柳子硯最特別的是她擅長用日常碎片拼湊出時代感,像是她在《泡麵與憂鬱》裡寫道:「便利商店的關東煮在深夜冒泡時,我們都在微波自己的寂寞。」這種既貼地又帶點詩意的風格,讓她的小說和散文在Dcard、PTT書版被瘋狂轉載。聽說她寫作時一定要喝全糖珍奶,這個小習慣也成為粉絲們茶餘飯後的話題。

作品名稱 出版年份 類型 特色主題
《泡麵與憂鬱》 2023 短篇小說集 都市孤獨與便利商店文化
《捷運第三節車廂》 2024 長篇小說 台北通勤族的百態
《雨傘遺失在7-11》 2025 散文集 當代台灣青年生活觀察

說到柳子硯的崛起,其實很有台灣在地特色。她最早是在Instagram寫500字極短篇累積人氣,那些描寫永康街咖啡廳、師大夜市巷弄的片段,精準擊中年輕世代對生活細節的敏感神經。有讀者說看她的文字就像「用顯微鏡看自己的日常」,連早餐店阿姨找零錢時的手指皺褶都能寫成故事。現在她的簽書會總是大排長龍,甚至有人專程從高雄搭高鐵來台北,就為了聽她聊創作時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觀察。

「柳子硯何時開始寫作?從素人到作家的十年路」這個問題,其實藏著許多台灣文青都好奇的故事。2015年的夏天,當時還在台南某大學念中文系的柳子硯,因為參加校園文學獎被退稿,反而激發了她「一定要寫到被看見」的倔強。從那時候開始,她每天下課就往圖書館鑽,抱著筆電在角落敲打鍵盤到閉館,連管理員阿伯都記得這個總是最後離開的女生。


柳子硯的創作歷程可以分成幾個重要階段,我們用表格來整理會更清楚:

年份 重要里程碑 代表作
2015-2017 校園文學獎常勝軍 《雨季的台南車站》
2018 獲聯合文學新人獎 《夜市裡的哲學家》
2019-2021 專欄作家時期 《島嶼早餐觀察誌》系列
2022至今 出版個人散文集 《我的租屋處有貓》

特別值得一提的是,柳子硯早期在PTT的散文版連載《租屋族的生存手札》,那些描寫台北租屋生活的酸甜苦辣,引起超多北漂族的共鳴。她總能把日常小事寫得很有溫度,像是房東阿姨偷偷放在門口的粽子,或是半夜和室友在陽台看流星雨的片段,都讓讀者覺得「這根本就是我的人生啊」。

2020年疫情爆發那段時間,柳子硯開始在IG寫「防疫日記」,記錄戴口罩逛傳統市場的奇特體驗,或是居家辦公時和樓上裝修工程的抗爭史。這些貼文意外爆紅,被轉發到各大社團,讓她的追蹤數從幾百人暴增到上萬。有出版社編輯就是這樣發現她的,主動聯繫出書事宜,這才有了後來的實體作品。

柳子砚

最近在台灣文壇掀起一陣討論熱潮,「柳子硯寫了什麼?那些觸動人心的散文故事」成為許多書迷茶餘飯後的話題。這位低調的作家用細膩筆觸描繪台灣巷弄間的溫暖日常,讓讀者彷彿聞得到巷口麵攤的油蔥香,聽得見廟埕前老人們下棋的喀噠聲。他的文字就像鄰家阿伯泡的烏龍茶,初嚐平淡卻越品越有滋味,不知不覺就讓人紅了眼眶。

柳子硯特別擅長捕捉市井小民的生存智慧,像是寫市場賣菜阿嬤總會偷偷在塑膠袋多塞兩根蔥,或是寫夜班警衛用收音機聽棒球轉播時突然挺直的背影。這些看似平凡的片段,經過他的文字淬鍊後,都成了照映台灣社會最真實的鏡子。有讀者說看完他的散文,會忍不住想打電話回老家問候父母,這就是他文字的魔力。

作品特色 具體表現 讀者迴響
在地情懷 大量使用台語腔調對話 “看完想去逛傳統市場”
細節描寫 便當菜色能聞到香味般的文字 “半夜看餓到煮泡麵”
情感共鳴 寫出台灣人共同的成長記憶 “想起阿公的腳踏車後座”

特別是他的《雨夜豆漿攤》系列,把台灣24小時早餐店寫成深夜孤獨者的避風港。常客們各自懷著心事,老闆娘不多問卻總記得誰愛喝半糖,誰的蛋餅要煎”赤赤”。這種台灣特有的溫暖默契,被柳子硯用鋼筆素描般的文字定格下來,連香港來的編輯都說「透過這些散文,終於看懂台灣人的溫柔從何而來」。現在他的書在誠品排行榜上待了十幾週,證明好故事真的能跨越地域打動人心。

Categories:

Related Article

有煩惱嗎?

免費線上占卜,掌握未來發展!

即時線上免費AI八字算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