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發現一個超實用的居家改造小技巧——「牆開窗」,就是把原本封閉的牆面開個窗戶,不僅能讓空間感瞬間放大,採光也變超好!我家前陣子廚房又暗又悶,後來請師傅在連接客廳的牆上開了扇玻璃窗,整個煥然一新,煮飯時還能跟家人互動,超推這種改造方式。
說到「牆開窗」的優點,真的比想像中多很多:
| 優點 | 實際體驗 |
|---|---|
| 改善採光 | 原本陰暗的走廊開窗後,白天完全不用開燈 |
| 增加通透感 | 小坪數房子看起來瞬間大1.5倍 |
| 促進空氣流通 | 對流風讓夏天涼爽很多 |
| 提升互動性 | 媽媽在廚房也能看到客廳小孩在做什麼 |
不過要提醒大家,動工前一定要確認是不是承重牆!我們社區就有鄰居沒搞清楚,敲到鋼筋結構被管委會開罰單。最好找專業師傅評估,像我家是請有30年經驗的老闆來看過,他說這種非承重牆用「切割機+水刀」工法最安全,粉塵少又不會震到隔壁。
現在連設計師都愛玩「牆開窗」的創意,看過朋友家把書房牆面做成上下推拉窗,工作時關起來是獨立空間,打開就變開放式書房。還有人用復古花窗玻璃,光影照進來超美,根本是IG打卡景點等級。這種改造比買新家具更有感,花費又比打掉整面牆便宜,真心推薦給想讓家裡變得不一樣的人。
最近追Netflix《改造房屋》節目,發現國外更狂,直接把臥室牆面開落地窗連接陽台。雖然台灣氣候比較潮濕要考慮防水問題,但看到他們用「牆開窗」創造的空間魔法,還是會讓人很想嘗試啊!特別是疫情後大家都在家時間變長,與其換房子不如幫現有空間來個大改造~

最近很多台灣朋友在裝修時都會聽到「牆開窗」這個詞,到底什麼是牆開窗?台灣人必知的裝修小知識來啦!簡單來說就是在原本的牆面上開鑿出窗戶的空間,讓室內採光更好、通風更順暢。不過這個看似簡單的工程其實有很多細節要注意,一不小心可能會影響到房屋結構安全,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幾個實用重點。
首先要注意的是「承重牆」問題,台灣老房子很多都是磚造或加強磚造結構,隨便亂敲可能會讓整棟樓出問題。建議施工前一定要請專業結構技師評估,特別是1999年以前蓋的房子更要小心。通常非承重牆的厚度在12公分以下,而承重牆會達到24公分左右,這是最基本的判斷方式。
牆開窗的施工流程也很講究,以下是常見的步驟對照表:
| 步驟 | 內容 | 注意事項 |
|---|---|---|
| 1.定位放樣 | 用雷射水平儀標記窗戶位置 | 要避開電線管路 |
| 2.切割開孔 | 使用圓鋸機先切割輪廓 | 記得戴口罩防粉塵 |
| 3.敲除牆體 | 從上往下分段拆除 | 不可一次敲太大面積 |
| 4.修邊整理 | 打磨邊緣並清除碎石 | 檢查牆面是否平整 |
另外要特別提醒,台灣氣候潮濕,新開的窗戶周邊防水一定要做好。建議在窗框周圍塗兩層防水膠,外側還要加裝滴水線。很多師傅會偷懶省略這些步驟,結果雨季一到就滲水發霉,到時候要補救就麻煩了。現在新建案常見的氣密窗雖然價格較高,但隔音和防潮效果真的差很多,尤其是住在馬路邊的朋友真心推薦要裝。
最後分享一個小技巧,如果想在浴室開窗但又擔心隱私問題,可以選擇裝設「霧面玻璃」或「上下推拉窗」,既能保持通暢又不會被看光光。記得開窗位置要避開淋浴區,不然洗澡時冷風灌進來可是會感冒的。這些都是我們台灣師傅累積多年的實戰經驗,下次裝修時不妨多跟師傅討論看看!
為什麼老房子需要牆開窗?專家解析採光問題
台灣的老房子常常讓人覺得陰暗潮濕,其實關鍵就在於採光不足!老一輩蓋房子時為了結構穩固,常常把牆面做得厚厚的,窗戶也開得小小的。但現代人住起來就覺得超悶的,白天還要開燈,電費貴桑桑不說,長期下來對健康也有影響。這時候「開窗」就變成老屋改造的重要課題啦!
老房子採光不足的三大原因
- 窗戶太小:早期建築法規比較寬鬆,窗戶面積常常不到牆面的1/10
- 隔間太多:以前的房子喜歡把空間切得碎碎的,光線根本進不來
- 外牆厚重:為了防震和隔熱,外牆通常都很厚,連帶影響採光效果
| 問題類型 | 具體表現 | 改善方式 |
|---|---|---|
| 窗戶太小 | 採光面積不足 | 擴大窗戶或新增開窗 |
| 隔間太多 | 光線被阻擋 | 改用玻璃隔間或開放式設計 |
| 外牆厚重 | 光線穿透力差 | 選擇透光性好的建材 |
說到開窗,可不是隨便在牆上打個洞就好。首先要考慮結構安全,老房子的承重牆可不能亂動,最好找專業結構技師評估。再來是方位問題,台灣夏天太陽超毒的,西曬的窗戶要加裝遮陽簾,不然冷氣會吹到破產。最後是通風對流,開窗位置要讓空氣能夠流通,不然開了窗還是會覺得悶熱。
現在很多設計師會建議把老房子的非承重牆改成玻璃磚牆,或是做個室內窗。這樣既能保持隱私,又能讓光線透進來。有些老公寓的浴室完全沒窗戶,潮濕到不行,這時候可以考慮裝設通風扇搭配小氣窗,黴菌才不會長得到處都是。記得開窗改造要申請建築許可,免得被檢舉就麻煩了!

最近好多台北朋友在問「牆開窗施工要多久?台北師傅實際經驗分享」,剛好我上個月才幫老家改造,找的是在地20年的老師傅團隊,來跟大家分享真實狀況。其實施工時間會根據牆面材質、窗戶大小和現場條件有所不同,不是單純看天數就能決定的啦!
先講最常見的鋼筋混凝土牆,這種最費工。師傅說光是切割就要1-2天,因為要避開鋼筋位置,還要邊切邊噴水降溫。如果是老舊公寓更要小心,有時候切到一半發現管線要臨時改道,整個工程就會拖更久。我家的情況是週一早上開工,到週四下午才完成粗胚,包含防水處理總共花了5個工作天。
不同牆面材質的施工時間比較:
| 牆體類型 | 切割時間 | 泥作收邊 | 總工時 |
|---|---|---|---|
| 鋼筋混凝土牆 | 1-2天 | 2-3天 | 5天↑ |
| 輕隔間牆 | 3-5小時 | 1天 | 1.5天 |
| 磚牆 | 6-8小時 | 1.5天 | 2天 |
師傅特別提醒,很多人以為輕隔間牆最快,但其實後續要處理矽酸鈣板接縫和補土,沒弄好反而容易裂開。他們的做法是切完會先裝角材強化結構,等泥作乾了還要再磨平上漆,這些隱形工時都要算進去。像我鄰居貪快找便宜工班,結果窗框沒兩個月就變形,最後重做花更多錢。
另外台北市區施工要配合大樓管委會時間,有些社區規定下午三點後不能有噪音,這樣切割作業就要分兩天做。我朋友住中山區的大樓就是這樣,本來兩天能做完的工程,因為施工時段限制硬是拖到四天。建議大家動工前先去管理室問清楚,才不會卡在奇怪的時間點進退兩難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