蝗蟲蚱蜢傻傻分不清? | 田裡常見的蚱蜢小知識 | 蝗蟲大軍來襲怎麼辦?

蝗虫與蚱蜢:那些在田間跳躍的小精靈

每次走在鄉間小路,總能看到蝗虫和蚱蜢在草叢間跳來跳去,這些小傢伙雖然看起來很像,但其實有很多有趣的不同之處呢!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些田園裡的小跳躍專家。

說到牠們的外型差異,最明顯的就是觸角的長度了。蝗虫的觸角比較短,像兩根小棒子;蚱蜢的觸角則細長很多,像兩根天線。而且牠們的後腿也長得不一樣,蚱蜢的後腿特別發達,跳起來可以比身體長好幾倍呢!下面這個表格可以幫助大家更清楚牠們的區別:

特徵 蝗虫 蚱蜢
觸角長度 短粗 細長
後腿 較短 特別發達
叫聲 不會鳴叫 會摩擦翅膀發聲
活動時間 白天 黃昏居多

記得小時候最喜歡在放學後去田裡抓蚱蜢玩,牠們跳得又快又高,常常讓我們追得滿頭大汗。有時候運氣好抓到一隻,就會小心翼翼地放在手心觀察,看牠那對大眼睛轉來轉去的可愛模樣。不過要提醒大家,現在生態保育觀念很重要,觀察完記得要把牠們放回大自然喔!

這些小昆蟲其實對農作物影響很大,特別是蝗虫,當牠們大量出現時,整片農田可能一夜之間就被吃光光。台灣過去也曾發生過蝗災,農民們得想盡辦法來防治。相較之下,蚱蜢就溫和多了,雖然也會吃植物,但數量通常不會造成太大危害。有趣的是,有些地方的人還會把牠們當成美食呢!

在Roblox這類虛擬遊戲中,偶爾也能看到以蝗虫或蚱蜢為靈感設計的角色。玩家可以操控這些小生物在遊戲世界裡跳躍、覓食,甚至模擬牠們的生態行為。這種寓教於樂的方式,讓更多小朋友認識這些田園小精靈的有趣之處。下次登入遊戲時,不妨找找看有沒有相關的關卡可以體驗看看!

蝗虫 蚱蜢


蝗蟲和蚱蜢到底有什麼不同?台灣常見種類大解析

每次在田野間看到跳來跳去的綠色小生物,你是不是也常分不清牠們是蝗蟲還是蚱蜢?其實這兩種昆蟲雖然長得很像,但仔細觀察還是有不少差異的喔!今天就來幫大家破解這個困擾,順便介紹幾種台灣常見的種類,下次遇到就能輕鬆辨認啦!

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?

免費線上占卜,查看您的本年運程,掌握未來發展!

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

首先從外觀來看,蝗蟲的觸角比較短粗,像兩根小棒子;蚱蜢的觸角則細長很多,有些種類甚至比身體還長。再來聽聲音也很容易分辨,會發出「唧唧」聲的多半是蚱蜢,牠們靠後腿摩擦翅膀發聲;蝗蟲則比較安靜,通常要成群結隊時才會發出聲音。最重要的是行為模式,蝗蟲有群居遷徙的習性,而蚱蜢大多是單獨行動的獨行俠。

台灣常見的種類可以參考這個表格:

種類 特徵 出沒季節 棲息環境
台灣大蝗 體型最大可達8cm,黃褐色帶黑斑 夏秋之際 低海拔草叢
紅后負蝗 鮮紅色後腿,雌蟲背負雄蟲 全年可見 農田、荒地
台灣稻蝗 翠綠色,水稻田常見害蟲 5-10月 稻田、濕地
台灣蚱蜢 體色多變,從綠到褐都有 春到秋季 草原、灌木叢
菱蝗 體型迷你,三角形頭部 夏季 潮濕草地

在野外觀察時,可以注意牠們的後腿。蝗蟲的後腿特別發達,適合長距離跳躍;蚱蜢的後腿則相對細長,適合在草叢間靈活移動。另外蝗蟲的翅膀通常比較硬,飛行能力較強;蚱蜢的翅膀則較薄,有些種類甚至不太會飛。這些小細節都是辨識的關鍵喔!

說到台灣特有的種類,不得不提分布在蘭嶼的「蘭嶼大蝗」,牠們的體色偏藍綠色,在陽光下會閃閃發亮,非常特別。而在中部山區偶爾能見到「台灣騷蟴」,雖然名字有「蟴」但其實是蚱蜢的一種,最大特徵是遇到危險會分泌特殊氣味來驅敵。這些本土種類都展現了台灣豐富的生態多樣性。

最近天氣熱到爆,大家有沒有發現路邊草叢裡蝗蟲特別多啊?為什麼夏天總是有蝗蟲大爆發?專家告訴你原因,其實跟溫度、濕度還有食物量都有關係啦!這些小傢伙最愛在28-35度的環境活動,剛好台灣夏天就是這個溫度範圍,加上颱風過後植物長超快,根本是蝗蟲的吃到飽餐廳。

農委會的專家說,蝗蟲從卵到成蟲只要4-6週,夏天高溫讓牠們發育更快。而且啊,這些傢伙超會生,一隻母蝗蟲可以產下50-100顆卵,溫度越高生越多。下面這個表格讓你一看就懂蝗蟲為什麼夏天特別猖狂:


影響因素 夏季條件 對蝗蟲的影響
溫度 28-35°C 新陳代謝加快,繁殖週期縮短
濕度 降雨後濕度高 卵孵化率提升,幼蟲存活率高
食物 植物生長旺盛 食物來源充足,族群快速擴張
天敵 鳥類活動減少 被捕食壓力降低

講到這個,前陣子台南的農民阿伯還在抱怨,說田裡的蝗蟲多到像在開派對,把剛種的秧苗啃得亂七八糟。其實這種現象在全球暖化下越來越常見,去年澳洲就發生過超嚴重的蝗災,整片農田被吃得精光。台灣雖然還沒到那種程度,但專家提醒說8-9月是蝗蟲最活躍的時候,要特別注意。

這些蝗蟲最愛吃禾本科植物,像是稻米、玉米這些農作物都是牠們的最愛。有趣的是,牠們平常是獨行俠,但數量一多就會變身成「群居型」,不但體色會變,連食量都會暴增,超可怕的!所以農委會現在都會用衛星監測植被變化,預測哪裡可能爆發蝗災。

蝗虫 蚱蜢

如何分辨蝗蟲和蚱蜢?5個簡單小技巧一次學會

每次在田野間看到跳來跳去的綠色小生物,你是不是也常常分不清牠們是蝗蟲還是蚱蜢?其實這兩種昆蟲雖然長得很像,但只要掌握幾個關鍵特徵,就連小朋友都能輕鬆分辨。今天就來分享幾個超實用的辨識技巧,下次遇到就不會再搞混啦!

首先最明顯的差異就是觸角的長度。蚱蜢的觸角通常比較短,大概只有身體長度的三分之一左右,看起來短短的像兩根小鬚鬚;而蝗蟲的觸角就明顯長很多,幾乎跟身體差不多長,有時候甚至還會超過身體長度呢!這個特徵在野外觀察時特別好用,遠遠看就能初步判斷。

再來可以注意牠們的體型比例。蚱蜢的身體通常比較粗壯,尤其是後腿特別發達,看起來就像個運動健將;蝗蟲則相對修長一些,整體身形比較勻稱。而且蚱蜢的頭部會比較尖,蝗蟲的頭部則偏圓潤,這個細節也是辨識的重點之一。

特徵 蚱蜢 蝗蟲
觸角長度 短(約身體1/3) 長(接近或超過身體)
體型 粗壯,後腿特別發達 修長勻稱
頭部形狀 較尖 較圓
翅膀 通常較短 通常較長
活動時間 白天 多為夜間

第三個辨別重點是翅膀的長度。雖然兩種都會飛,但蚱蜢的翅膀通常比較短,大概只到腹部中間或稍微超過;蝗蟲的翅膀就長很多,常常會明顯超過腹部末端。不過要觀察這個特徵可能需要等牠們靜止或飛行時才看得清楚。

最後還可以從牠們的活動時間來判斷。蚱蜢大多是白天活動的小傢伙,特別喜歡在陽光充足的時候出來覓食;而蝗蟲則比較偏好傍晚或夜間活動,如果你在晚上聽到草叢裡有蟲鳴聲,那很可能就是蝗蟲在開演唱會啦!

Categories:

Related Article

有煩惱嗎?

免費線上占卜,掌握未來發展!

即時線上免費AI八字算命